一家三口的生活即將在這220㎡的空間里開始,原戶型的格局算得上清晰,一旦考慮到生活的具體細節(jié),空間就開始混淆不清,公共空間如何保持互動?衣柜方式有哪些?衛(wèi)浴設計怎樣顧及到使用情緒?在這個家里都可以看到細節(jié)。
一面安置著換鞋整理的地方,一面向前延續(xù)空間感知,把隔而不斷的玄關法則重新使用起來,跟隨著嵌入的吊燈和石塊,輕松滑入安靜的室內(nèi)。
換鞋處和對面的一組鞋帽柜,共同圍合出玄關的空間,而面對廚房,又敞開它的另一面——變成了餐廚區(qū)域的補充柜,電器等設備提前預埋好電源做零嵌入設計,室內(nèi)擁有被保護的安全感,在建筑中的縫隙里填入燈光的溫暖顏色之后,順著頂面的蜿蜒路徑帶我們認識這個家的廚房餐廳。
隨著頂面的流動,來到一片被完全打開的餐廚區(qū)域,倚靠著承重墻生長出來島臺餐桌作為分割,左右留有雙通道,儲物集中在墻面,動線堪比咖啡廳后廚,集成灶的使用和冰箱等儲物的設計,讓出更多的空間給人,原本承擔繁瑣重任的廚房,此刻輕盈,呼吸自在。
作為廚房重地,儲物被設計師重新規(guī)劃出輕盈的摸樣,既是開放收納和操作臺讓趁手的物件能及時拿取,也是讓不常使用的雜物被封閉的柜子和高柜囊括進去,又被平靜的白色掩蓋。裸露的水吧臺,讓餐廳有了更多使用方式,舍棄不掉洞石餐桌的美,又擔心不好打理,就干脆做了封洞處理,既然實用,必然美貌。
早在羅馬柱和玄關的一側,就引出潔白的客廳,踏入一片白月光的氛圍中,顏值絲毫不輸雜志封面,生活在其中,填入很多的實用細節(jié),可以一一來看。
在電視背景的展開中,設計師配合可伸縮的電視外觀,把骨骼線植入在背景里,儲物在前后進退的線條中隱身,淺色系沙發(fā)擱淺于客廳中央,圍繞著它是環(huán)形的走動路線,拙樸的紙燈,以柔和觸角放大舒適簡潔的氛圍。
用弧線跨越客廳和陽臺的頂面,流動感增強,木地板全房通鋪,再加上無主燈、無踢腳線的設計方式,更凸顯室內(nèi)的開闊,得益于儲物系統(tǒng)的謙讓,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休息區(qū)域,空間被舒展開,就連陽臺也可以變成治愈的一部分,頂面預留了投影幕布,等待家庭影院的模式切換。人們不再依賴某一條“過道”、“走廊”作為空間的唯一通道,被打開的格局,也為生活加入了書房新空間。
在陽臺盡頭,是清醒獨立的簡易書房,木色掩護著各種收納,轉而奔向一個有趣的地方,這是孩子的房間,利用飄窗做了背靠背的收納,開放格的比例舒展,沒有完全榨取空間尺寸,抽屜用來隨手放一些零碎收納,連接上室內(nèi)的的衣帽柜,房間內(nèi)的儲物在不經(jīng)意間緊密相連。
在鋪開的客廳中,儲物看似間斷,實則連續(xù)性地向前,連著柜體的隱形房門需要打開時才能看到它的存在,羅馬柱的使用,讓開闊空間有了停頓節(jié)奏。
臥室內(nèi)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布置方式,床尾分擔著重要的衣柜儲物而隱于一片潔白。
不同的是,設計師在材質(zhì)的處理上極其果斷,兩塊不加粉飾的木板鋪墊著簡潔氣質(zhì),百葉簾是木料的散落,是光線的二次過濾通道。
擁有三分離衛(wèi)生間和獨立的衣帽間,是這個臥室被改造后的最大收獲,魚骨拼的木紋地板從休息區(qū)域延伸至洗漱臺,放松的氛圍隨著紋理蔓延流動,絕佳的采光都留給生活中使用頻繁的一面,比如浴缸區(qū)域和梳妝臺,柔和的線條和茱萸色的柜體,都是點睛之筆。
雙人洗手臺在白天和黑夜有不同的美,蜿蜒的壁燈點綴,為生活打開度假畫面,大理石的利落收尾,配合弧形門洞的柔軟,只是一間臥室,也有著獨立完整的空間氣質(zhì)。
歡迎大家關注杰美裝飾
關注更多裝修小知識